“贫铀”这顶帽子,中国戴了整整四十年。
2025年10月15日,自然资源部在例行发布会上甩出一句大白话:鄂尔多斯泾川铀矿已备案储量突破十万吨,塔里木盆地1820米深孔再拿下一万吨工业矿,加上年初一口气公布的十个大型砂岩铀矿,全国铀资源量一夜跳涨到三十五万吨,挤进全球前三。消息源头是部里的资源储量表,数字盖着公章,谁都能查。
铀这玩意儿有多金贵?一颗原子弹要十五公斤高浓铀,一台百万千瓦核电机组一年得喂两百吨天然铀。过去我们九成靠进口,哈萨克斯坦一闹罢工,国内库存就红灯闪。现在把煤田、油田的旧钻孔全部翻出来重新测伽马,测一口井成本不到新打三分之一,却直接“捡”回一条完整的核燃料供应链。
砂岩铀矿像海绵,铀离子被地下水搬运过来,悄悄趴在砂粒表面。煤和油气同样生在盆地,早被石油系统摸得门儿清。地质队员把尘封的测井曲线拖出来,放射性一超标,马上标注成矿靶区,两年就圈出两百多个异常点。不用开山,不用搬家,原地打几口注入井,灌点碳酸水,铀自己溶解上岸,浸出率八成五,废渣减少九成,环保过关,成本砍四成。
技术链条也全部国产化。无人机扛着伽马能谱仪飞一遍,卫星再把盆地边界锁死,地面电磁仪透视两千米,最后数字钻机定点爆破。1820米的世界最深纪录就是这么干出来的,直接把“砂岩矿不过千米”的国际老黄历撕了。配套的地浸液配方能耐一百六十度高温,远程控制中心设在西安,鼠标一点,千里之外调整注液压力,现场只剩值班工人,一半还是搞数据分析的大学生。
展开全文
资源量飙升,最直观的是账本。2020年国产铀只够全国核电站吃十九,今年自给率冲到四十一,明年“国铀一号”三千吨产能全开,能到六十。
按现在勘探速度,鄂尔多斯、松辽、塔里木、准噶尔四大盆地手里还攥着至少两百八十万吨潜力,够七十台机组跑一百年。快堆技术再把燃料利用率提高六十倍,同样一斤铀多发六十倍电,等于把家底再翻两番。
更关键的是,不用再看出海口脸色。过去七成进口铀走海运,马六甲一卡脖子,反应堆就得降功率。如今国内基础量加上哈萨克斯坦、纳米比亚的权益矿,一条“国内+海外+长协”的三元锁链成型,哪怕外部全断,核电站也能满载运行五年以上。用业内的话说,铀终于从“卡脖子清单”挪到“战略底气清单”。
摘下贫铀帽子不是终点。下一步,地质队准备把三维探测拉到两千五百米,沙漠、戈壁、高原全覆盖,目标再翻一倍。核电装机正以每年六到八台的速度往上加,铀需求同步爬坡,但只要盆地在,技术在手,原料就跟得上。曾经最缺的那块拼图,如今成了最稳的那块基石。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