咳嗽作为人体的一种保护性反射动作,在正常情况下,能帮助清除呼吸道内的异物、分泌物等。而感冒后,多种因素干扰了呼吸道的正常生理状态,引发咳嗽,比如炎症刺激呼吸道黏膜、气道高反应性、感染累及下呼吸道等。
1、炎症刺激呼吸道黏膜:感冒主要由病毒感染引发,如鼻病毒、冠状病毒等。病毒入侵呼吸道后,在呼吸道上皮细胞内大量繁殖,引发机体免疫反应。免疫系统识别病毒后,释放多种炎性介质,像组胺、白三烯等。这些炎性介质使呼吸道黏膜血管扩张,血液流量增加,血管通透性升高,进而导致黏膜水肿、渗出。呼吸道黏膜表面的纤毛原本有规律地摆动,负责将呼吸道分泌物向咽喉部推送,以维持呼吸道清洁。但在炎症状态下,纤毛运动受到抑制,分泌物潴留。同时,炎症刺激呼吸道黏膜上丰富的感觉神经末梢,神经末梢将刺激信号传导至大脑咳嗽中枢,触发咳嗽反射,试图通过咳嗽排出分泌物,缓解呼吸道的刺激。
2、气道高反应性:感冒期间,呼吸道黏膜因炎症损伤,其完整性遭到破坏,气道上皮细胞的屏障功能减弱。这使得气道对各种刺激的敏感性增高,进入气道的冷空气、烟雾、灰尘等原本不会引起咳嗽的物质,此时都可能成为刺激源,引发咳嗽。此外,炎症反应过程中,气道平滑肌细胞的功能也发生改变,更容易出现收缩反应。当受到刺激时,气道平滑肌收缩,导致气道管径变窄,气流通过时产生湍流,进一步刺激气道感觉神经末梢,引发咳嗽。这种气道高反应性在感冒病毒被清除后,仍可能持续一段时间,导致咳嗽迁延不愈。
3、感染累及下呼吸道:部分情况下,感冒病毒感染不仅局限于上呼吸道,还可能向下蔓延累及下呼吸道,如气管、支气管等部位。下呼吸道感染后,气管、支气管黏膜同样会出现炎症反应,表现为黏膜充血、水肿,分泌物增多。这些炎症改变刺激下呼吸道的感觉神经末梢,引起咳嗽反射。相较于上呼吸道感染引发的咳嗽,下呼吸道感染导致的咳嗽往往更为剧烈,且可能伴有咳痰,痰液性状可因感染病原体不同而有所差异,如病毒感染时痰液可能较稀薄,细菌感染时痰液可能变黄、变黏稠。
个体的过敏体质也可能影响感冒后咳嗽的发生和程度,过敏体质者在感冒后,免疫系统除了针对病毒产生免疫反应外,还可能因呼吸道黏膜的炎症状态,对原本处于耐受状态的一些过敏原产生过度反应,加重气道炎症和高反应性,使咳嗽症状更为明显且持续时间更长。
针对感冒后咳嗽的治疗方法
患者应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睡眠,让身体得到充分恢复,有助于增强抵抗力,促进身体康复。同时,要大量饮水,保持呼吸道黏膜湿润,稀释痰液,使其更易咳出。避免接触冷空气、烟雾、灰尘等刺激性物质,减少对气道的刺激。室内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可使用加湿器调节室内湿度,有利于减轻呼吸道不适。若咳嗽伴有较多痰液,可使用祛痰药物,促进痰液稀释和排出,减轻痰液对呼吸道的刺激,从而缓解咳嗽。对于干咳无痰或咳嗽剧烈影响生活休息的患者,可适当使用镇咳药物,抑制咳嗽中枢,减轻咳嗽症状。若存在气道高反应性,可使用支气管扩张剂,舒张气道平滑肌,缓解气道痉挛,降低气道阻力,减轻咳嗽。对于伴有过敏症状的患者,可使用抗组胺药物,抑制组胺释放,减轻气道过敏反应,缓解咳嗽。若有明确的细菌感染证据,如痰液变黄、血常规提示白细胞升高等,可根据病情使用抗生素控制感染,减轻呼吸道炎症,改善咳嗽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