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客户端下载

山东扶贫攻坚简报2018年第3期(总第282期)

来源: 宣传信息组 2018-01-16 10:51

  【经验交流】

  济宁市利用优秀传统文化禀赋推动精神扶贫

  临沂市沂蒙精神引领扶智扶志

  

  【经验交流】

  济宁市利用优秀传统文化禀赋推动精神扶贫

  济宁市依托独特的儒家文化、孝贤文化资源禀赋,实施“育德+扶志+解困”精神扶贫新模式,强化道德文化引领,推动外部帮扶和内生动力的“双轮驱动”,实现物质扶贫和精神扶贫的“双丰收”。

  一、弘扬传统文化厚植道德根基,营造良好脱贫环境。将和善向上、忠孝仁义的儒韵民风与精准扶贫相结合,通过推行乡村儒学、孔子学堂等模式,聘请专业讲师深入农村社区长期授课,举办乡村社区儒学活动3300余场,以“不讲天边讲身边”的方式和厚实的儒学基底,以文化人,呼唤道德的回归,收到了明显效果。一是守望相助的美德得到弘扬。积极推行邻里关爱、慈善互助等扶贫模式,以点带面,形成一人有难众人帮、一家贫困大家扶的良好局面。任城区二十里铺街道后屯村利用村慈善工作站平台,开展邻里携手互助,发动全体村民自愿慈善捐款5万余元,全部用于村内贫困户“救急难”。二是孝老爱亲的氛围愈加浓厚。探索出“孝心基金+村级互助+居家养老”养老扶贫模式,创新搭建扶贫超市、爱心小屋等载体平台。曲阜市建设村级互助养老院,安排贫困老年人集中居住,由年轻贫困群众承担做饭、洗衣、简单护理等日间照料工作,实现离家不离村、相互有照应。嘉祥县针对贫困户开办“爱心超市”,每户每年发放600元的爱心购物卡,可按最低价格购买日常用品。三是移风易俗的成效不断扩大。大力解决因婚丧嫁娶致贫返贫问题,全市成立红白理事会6481个,制定红白事规范流程、标准要求,广泛开展“不要彩礼的好媳妇”“孝亲敬老先进典型”评选表彰活动,确保攀比之风治下来,困难群众负担减下来,新风正气树起来。

  二、突出激发内生动力开启心志,强化造血斩断穷根。坚持宣传引导扶志、因人施策扶能、强化教育扶智,着力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一是倡树典型发挥带动作用。发挥文化滋养和精神支撑的作用,大力宣传新时期扶贫精神,唤起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斗志。嘉祥县梁宝寺镇建设阳光扶贫教育中心、打造扶贫教育展馆,组织全镇贫困户、村干部等参观学习,创新开展励志脱贫教育。二是授之以渔拓宽增收门路。把产业扶贫、就业扶贫作为两大重点,让更多的贫困群众有长效增收渠道,对有劳动能力的帮助提供项目、参与生产、安排就业,对不能劳动的贫困人口通过资产收益等方式帮扶。去年以来实施产业扶贫项目663个,惠及贫困户3.1万户、6.8万人,开展贫困户就业技能培训6700余人,政府提供公益性岗位2810个,建设“就业扶贫车间”和残疾人就业扶贫基地183个,安置贫困劳动力就业9000余人。三是强化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加大教育扶贫力度,对农村贫困家庭学生实行“一人一档案、一人一专案”,制定个性化教育资助方案,累计发放补助资金5800余万元,救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1.5万名。

  三、聚焦特殊贫困群体靶向施策,持续加强人文关怀。精神病人是特殊的弱势人群,济宁市通过政策救助和人文关怀双管齐下,力求让更多的精神病患者家庭摆脱贫困和生活困扰。一是健全政策机制。在全省率先出台了《困难家庭精神病人医疗救助办法》和具体实施方案,建立市县乡村四级救助体系,构建起免费定期巡诊、常规检查和药物治疗救助、住院治疗救助“四项制度”。组织人员进村入户全面排查,全市纳入台账精神障碍患者2.7万人,其中困难家庭精神病人7556人。二是实施免费救助。对困难家庭精神病人,除正常用药报销外,每人每月再给予不超过100元的免费药品。符合条件病人在治疗期间,实现个人支付费用“零负担”。对有肇事肇祸倾向的精神病人实施重点救助,对犯罪精神病人纳入专门医疗区实行管治分离,使患者既得到积极救治又受到严格管控。三是强化跟踪服务。建立绿色通道、救治帮扶、应急处置、精神卫生教育培训、心理疏导、危机干预“六大体系”,对重性精神病人每个季度至少随访1次,及时给予治疗指导和精神抚慰,尽最大努力预防患者病情加重或复发。对救治后康复情况较好、状态稳定的,及时搞好就业岗位安置,帮助他们尽早回归社会。(济宁市扶贫办)

  

  临沂市沂蒙精神引领扶智扶志

  临沂市全力发动沂蒙精神这一“红色引擎”,坚持“摘穷帽”与“拔穷根”并举、村增收与户脱贫并重,趟出一条精神扶贫新路子。

  一、用沂蒙精神砥砺初心,打响新时期的“孟良崮战役”。沂蒙精神的本质内涵是党和人民水乳交融、党群之间血肉联系。临沂市以强大的干群合力推进责任落实,发扬沂蒙老区“党员干部打头阵、男女老少齐上阵”的优良传统,创新实施“百千万”沂蒙老区脱贫攻坚行动和“双16”推进计划,形成了百名县级干部、千名第一书记、万名机关干部进村入户、靠上帮扶,百家强企、千家电商、万家志愿家庭齐心协力、无私支援,16个县区、16个职能部门分区分线、协同作战的大扶贫格局。1537名省市县派第一书记驻村帮扶,全市8.6万名市县乡机关干部与44.2万名群众“结亲连心”,实现了贫困乡镇、贫困村、贫困群众结对帮扶“全覆盖”。

  二、用沂蒙精神激发自强之志,引导贫困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沂蒙精神的一个重要内涵就是不畏困难、不甘落后,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干部群众牢固树立“宁愿苦干、决不苦熬”的信念,艰苦奋斗,勤劳致富、自主脱贫。一是夯实村级发展基础。大力实施“四联八建”贫困村提升工程,集中抓好特色产业项目、扶贫就业车间、电子商务网点、富民科教讲堂、孝善养老基金、公共服务平台、扶贫理事协会、过硬实干队伍等“八项建设”。二是发展产业带动增收。因村因户制宜、分类分户施策,指导帮助贫困群众选准路子,实现村增收户脱贫。三是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大力实施“双带双促”工程,支持鼓励贫困群众提高自我脱贫能力。实施精神扶贫励志,组织包户干部深入贫困户家里、扶贫车间和田间巷头进行宣讲活动。实施教育扶贫增智,加强贫困群众文化素质培训和劳动技能培训,抓好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育工程,增强贫困群众发家致富能力。实施“十进村十入户”文化扶贫工程,在农村成立红白理事会,引导群众移风易俗、除旧立新,不断提升贫困群众思想文化素质。

  三、用沂蒙精神引领风尚,构建各方参与的大扶贫格局。无私奉献是沂蒙精神的重要内涵,临沂市坚持把扶贫与弘扬核心价值观结合起来,倡导文明、感召社会、汇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一是搭建社会扶贫平台。实施“沂蒙志愿扶贫计划”,动员上万家志愿家庭开展结对帮扶,已有2万个志愿家庭结对1.8万个贫困家庭。建立爱心众筹公益捐赠平台,爱心捐赠网络已贯通市县乡村四级,累计接受捐助物品210多万件、惠及贫困群众15.5万户。设立了山东省扶贫开发基金会临沂办事处,截至目前共计接受捐款1000余万元。二是发动企业助力扶贫。成立“千企精准扶贫联盟”,全市有1000多家企业结对帮扶2672个经济薄弱村,累计帮扶资金8671万元。设立村级扶贫车间1193个,共吸纳就业1.78万人,其中贫困人口6970人。759家企业设立“公益特岗”4320多个,带动年老体弱、无劳动能力贫困群众月均增收200多元。三是倡树乡村文明风尚。在全省率先建立村级扶贫理事会,探索推广“一载体两分离”扶贫资金民主管理模式。通过村规民约、评选孝顺儿媳、“四德家庭”等方式,大力倡树乡村文明新风尚,增进家庭和美、邻里和睦、村庄和谐,不断健全完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

  四、用沂蒙精神谱写大爱,脱贫路上不让一人掉队。聚焦特殊贫困人口,不断加大民生兜底保障,确保贫困群众与全市人民同步过上幸福美好生活。一是推行孝善养老,确保老有所养。通过孝善带动、村规民约约束、奖补基金激励等方式,构建起“子女尽责、集体担责、社会分责、政府负责”的孝善养老体系,实现了对60岁以上贫困老人全覆盖。二是开展失能护理,确保困有所济。针对无劳动能力、无生活自理能力、无子女赡养能力的特困失能人员,全面落实资产收益分红扶持和低保、养老、助残以及新农合、大病医疗保险等措施,低保标准高于贫困线191元,设立每人300元的失能护理金,对全市3561名“三无”失能人员进行护理救助。三是实施健康扶贫,确保病有所医。出台了医疗健康精准扶贫“金十条”,为44.2万贫困群众购买人均170元的“扶贫特惠保”,使个人负担医疗费用低于总费用的10%。四是加快危房改造,确保住有所居。对2629户7925人群众实行易地搬迁,涉及贫困群众986户、2394人。将农村危房改造政策重点向特殊困难群众倾斜,在上级政策补助的基础上,再提供每户2万元补助。目前已完成8324户贫困群众的危房改造,其中特困群众1142户。(临沂市扶贫办)

编辑:李晓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