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客户端下载

山东脱贫攻坚简报2017年第72期(总第209期)

来源: 2017-07-28 11:51

  【学习贯彻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

  青岛市探索建立扶贫开发长效机制

  【经验交流】

  聊城市加速贫困村整体提升

  临沂市实施交通扶贫“1+6”

  【学习贯彻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

  青岛市探索建立扶贫开发长效机制

  青岛市坚持把学习贯彻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坚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上来,统一到省委关于脱贫攻坚的部署要求上来,旗帜鲜明讲政治,忠诚担当抓落实,紧紧把握和服从“两个大局”,积极推动和实现“两个转变”,探索建立与经济发展水平和城市地位相符合的“青岛标准”“青岛模式”,努力在扶贫开发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走在前列。

  一、探索建立农村扶贫成果巩固提升机制。坚持积极作为、注重质量、务求实效,因地制宜探索农村扶贫脱贫的有效路子,坚持培育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可持续脱贫的机制、可持续致富的动力。一是把稳定脱贫作为基本标准,强化动态管理机制。瞄准建档立卡农村贫困人口,在“两不愁、三保障”的基础上,将脱贫标准提升为“两个好、四保障”(吃得好、穿得好,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养老有保障)。在脱贫攻坚期内,做到标准不降、政策不变、措施不减、联系不断,扶上马再送一程,确保贫困人口生活和居住环境持续改善。持续组织“回头看”,对建档立卡农村贫困人口实行倒查、抽查、核查,对新致贫和返贫人口灵敏监测、快速认定、及时纳入。截止去年底,全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共清退11392人,新识别纳入2033人。将扶贫工作与社会综合治理相结合,实施贫困监测网格化、信息化,特别对脱贫不稳定、存有返贫风险的,加强跟踪监测,完善推广“定量识别纳入、精准动态管理、协议清单退出”长效机制。二是把生产扶贫作为主攻方向,强化内生动力机制。按照“一镇一规、一村一策、一户一案”,有针对性地编制实施扶贫发展规划、行动计划和帮扶方案,探索多元化、套餐式的扶贫路径。推动精准扶贫与拓展农业功能相结合,建立市场主体与贫困户之间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村贫困人口在三产融合发展中分享全产业链不同环节的收益。鼓励企业带动,通过“产业园区+”“龙头企业+”“合作社+”等扶贫模式,通过吸纳务工就业、土地流转入股、财政投入折资、集体参与分红等方式,带动农村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去年以来,全市新上扶贫产业项目451个、249个。三是把资产收益扶贫作为稳定路径,强化保值增值机制。激活农村各类资源要素潜能,引导贫困村、贫困户将扶贫资金或土地、林地、闲置房产等资源资产通过入股托管、股权量化等方式,参与市场主体捆绑参与产业发展,实现“资产(资源)变股权、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收益有分红”,让村集体和贫困户拥有持续稳定收益。利用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扶贫小额信贷资金和财政贴息政策扶持,推行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各市区使用扶持资金2.3亿元为贫困村、贫困户购买优质资产,以租赁、经营收费或入股经营等方式获取收益,资产收益率达到8%以上。全市有399个贫困村实施资产收益扶贫项目323个,年收益超过1700万元,惠及农村贫困人口4483户、9114人。四是把兜底扶贫作为基本防线,强化社会保障机制。推进农村低保与扶贫政策相衔接,将符合农村低保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纳入低保范围,发放差额低保金。统筹各类社会救助政策,对农村贫困人口实施重点保障。完善社保扶贫政策,对农村贫困人口参加居民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个人缴费按照标准由财政给予补贴,市财政累计拨付资金3034万元。在全国率先实施大病医疗救助制度,将治疗恶性肿瘤、高致残性疾病等40种特殊药品耗材及精准诊疗项目纳入补充医保目录,报销比例达到80%;对住院和门诊慢性病治疗费用经医保结算后,个人负担超过5万元的报销70%,年度保障额度可达20万元。积极探索为农村贫困人口投缴商业补充医疗保险,为贫困人口投缴以医疗商业补充保险、意外伤害保险、家庭财产保险3大险种为主的扶贫特惠保险。全市新开发扶贫公益岗位3000个,建成残疾人就业扶贫基地16处,定向用于贫困人口就业困难人员托底安置。

  二、探索构建可复制、可推广的城镇扶贫模式。抓住培育贫困群众发展能力、促进发展机会均等化等环节,探索推动扶贫开发工作向城镇延伸,将城镇贫困人口纳入扶贫范围。一是探索建立城镇贫困居民发现机制。科学合理设定城镇贫困居民认定条件和办法,将更多没有稳定收入来源和生活保障的城镇贫困居民纳入到扶贫范围。黄岛区在试点中把城镇低保标准作为城镇扶贫标准,并延伸到家庭人均收入在低保标准200%以内的重特大疾病、重度残疾家庭和因特殊原因不能办理城镇低保的困难家庭。二是探索建立多维贫困纾解机制。着力缓解收入、支出和教育、健康、住房、环境、公共设施、公共事务参与等多个维度的贫困,在社会保障体系、社会救助体系的基础上,探索构建更具包容性和发展性的社会保护体系。市南区加强扶贫工作“加法”管理,为辖区困难居民分别制定就业创业帮扶计划,筹建困难学生爱心救助联合会、人口关爱基金、残疾人阳光安养中心等。三是探索建立分类精准帮扶机制。总体上,做到“六优六有”,即:为城镇贫困居民优先提供就业援助、教育资助、医疗救助、保险补助、住房保障和关爱服务,实现劳有应得、学有优教、病有良医、住有宜居、老有颐养、贫有力助。莱西市把孝亲敬老的传统美德融入扶贫,探索了“四个一”孝道扶贫新机制,即:确定一个赡养标准,开展一次道德评议,细化一套激励机制,打造一支维权队伍。四是探索建立政策资源统筹机制。在现有政策框架内,强化资源统筹、部门联动,形成统一规范、运行有效的城镇扶贫工作体系;发挥社会保险、低保救助、临时救助、医疗救助等基本保障制度兜底作用,加强与社会福利、社会服务、公益慈善、法律援助等政策制度有效衔接,在政策目标、体制机制、资源分配、资金保障、公共服务等方面深化改革创新,帮助更多的城镇贫困居民摆脱困境。

  三、探索构建“三位一体”的组织保障机制。坚持把脱贫攻坚紧紧挂在心上、扛在肩上、抓在手上,确保扶在点上、帮在根上、落在实上,形成推进工作的强大合力。一是健全完善组织领导机制。调整完善扶贫协作管理体制,领导小组由书记、市长担任双组长,成员单位由39个扩大到49个,组建市扶贫协作工作办公室,实现扶贫开发一体化管理。各级层层签订责任书,立下“军令状”,形成了市级统筹、区市负责、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大扶贫格局。二是健全完善资金投入机制。把专项扶贫资金纳入年度预算和中期财政规划,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积极开拓筹资渠道,带动社会资金参与,确保资金使用效益最大化。市级农村专项扶贫资金2016年增长40%,达到1.84亿元;区市级农村扶贫专项资金增长530%,达到3.47亿元;市财政已将3年补助资金5.52亿元一次性拨付区市统筹使用。整合涉农资金2.8亿元统筹用于脱贫攻坚。创新金融扶贫,全市农行系统累计为吸纳贫困户就业的农业龙头企业贷款29亿元。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开展价格保险和扶贫小额贷款保证保险等。今年又安排财政专项资金7亿多元。积极探索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政府购买服务、设立公益扶贫基金等方式,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参与扶贫。三是健全完善结对帮扶机制。动员各类市场主体、社会组织和社会各界参与结对帮扶。建立33名市级领导帮村、673名第一书记驻村和4个强区、22家市属国企帮镇等定点帮扶机制,全市每个贫困村、贫困户都有对口帮扶单位和责任人。全市1879家民营企业与18个省定贫困村、8个经济薄弱村结为帮扶对子,累计捐款1200多万元。深入开展扶贫协作携手奔小康行动,与安顺市、陇南市、菏泽市、日喀则市建立结对帮扶关系,达成实质性成果,实现资源互补、信息共享、合作共赢。四是健全完善阳光扶贫机制。全面落实较真碰硬落实脱贫攻坚工作责任,把督查考核贯穿于脱贫攻坚全过程,将责任压力层层传导到基层和末梢。建立健全扶贫资金全程监管体系和跟踪问效机制、预防监督机制,确保资金使用与建档立卡相衔接。审计部门提前介入,对精准扶贫政策落实、资金使用、项目建设等开展专项审计调查。检察部门、纪检部门集中整治和预防扶贫领域职务犯罪,确保阳光扶贫、廉洁扶贫。(青岛市扶贫办)

  【经验交流】

  聊城市加速贫困村整体提升

  聊城市全方位补齐贫困村短板,提升贫困村发展能力,努力将贫困村建成产业优、基础牢、农民富、组织强、乡风文明的幸福宜居美丽家园。

  一、实施产业提升工程。实施“一村一品”产业推进行动。一是大力发展特色“种、养、加”产业。结合百万头肉驴养殖项目和高效集约蔬菜温室项目等重点扶贫项目,大力发展多元化的特色种养产业。截至目前,新建的100个养驴场存栏达到3万余头,带动万余户贫困户;5万个高效集约蔬菜温室大棚已经全部开工,年内见效。二是因地制宜发展电商、旅游。开展电商扶贫示范乡(镇)、村创建工作。择优筛选23个旅游资源禀赋好、区位优势明显、发展愿望强烈的旅游扶贫村作为重点帮扶村,着力打造成乡村旅游特色村。三是稳妥推进光伏扶贫。利用荒坡荒地等未利用土地、农业大棚或设施农业、养驴场等建设集中式光伏电站,土地租金、投资入股等收益统筹用于贫困村或贫困户脱贫。重点推广“以城带乡”光伏扶贫新模式,鼓励在全市公共建筑楼顶、水库、大坝等公共资源建设分布式光伏电站,项目建成后扣除融资及运营成本每年可实现收益7000余万元,将全部用于贫困人口保障兜底。到2018年,每个贫困村至少培育1—2个特色产业,每个有劳动能力、有致富愿望的建档立卡贫困户都有1个增收项目。

  二、实施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提升工程。着力破除交通、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瓶颈制约,提升贫困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一是加大农村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快推进彭楼灌区改扩建工程等大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河道治理等重点工程,进一步完善灌排体系。积极开展饮水安全提升工程,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加快推进金堤河大通道建设和村村通工程,截至目前,金堤河112公里堤上通道已建成,堤下通道已经完成投资2.94亿元,完成路基98.4公里、基层64.9公里。全面推进电网升级扶贫专项工程,2017年底前完成所有贫困村电网升级和改造工程。二是推进农村危房改造。继续开展贫困户危房全面排查,对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危房应改未改的,全部纳入农村危房改造计划。落实农村贫困户危房改造补助和贷款贴息政策,适度提高补助比例,2017年底前全部完成。三是完善农村医疗保障体系。大力实施健康扶贫工程,到2018年年底,建立起覆盖全市所有贫困人口的特惠保险体系,着力改善贫困村医疗卫生条件,有效解决贫困家庭、贫困人口的看病就医难题。四是推进“爱心众筹平台”建设。充分发挥“爱心众筹平台”桥梁纽带作用,实现贫困户需求信息和捐助信息、贫困户爱心物资和志愿服务的有效对接。目前,全市11个县(市区)均已建成了爱心众筹公益平台并投入运营。

  三、实施村集体经济提升工程。市县两级财政在确保对年集体经济收入不足3万元的村“兜底”保障的基础上,逐步提高保障标准。加快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引导有经营性资产和“四荒地”等闲置资源的省定扶贫工作重点村,通过清产核资、盘活资产、开发资源,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增强村集体带动服务能力。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和其他涉农资金投入农业、光伏发电、乡村旅游等项目形成的资产,折股量化到农村贫困人口,按比例划拨部分收益给村集体作为集体资产管理费用。2年内全部消灭集体经济“空壳村”,使大部分贫困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10万元左右。

  四、实施带头人队伍提升工程。择优选出经济能人、致富带头人、退伍军人、大学毕业生、优秀后备干部担任村党组织书记、村主任或村委委员,同时加大培训力度,着重对党的知识、精准扶贫、惠农政策、劳动技能等方面进行培训,不断提高他们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引领作用、致富带头人的示范作用,积极开展“龙头企业+农户”“合作社+农户”“能人大户+农户”等帮扶。

  五、实施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提升工程。加强“扶志”与“扶智”相结合,增强贫困群众“造血”功能。一是开展技术下乡。以“春潮行动”为核心,深入推进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不断提升劳动技能和稳定就业能力。积极开展专家服务基层活动,广泛开展“田间课堂”“大篷车下乡”等农业技能和实用技术培训。深入实施残疾人职业技能提升计划,切实增强特殊困难群体的就业能力。二是开展教育扶贫。大力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计划和贫困户教育培训工程,引导企业扶贫与职业教育相结合,以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为重点,将建档立卡贫困户中未就读普通高中的适龄初中毕业生全部纳入中等职业教育。目前,第一批“双千精准培训班”的38名学生已经全部结业并就业安置到大中企业。三是开展邻里互助护理。积极开展贫困户邻里互助护理,逐户逐人建立贫困户互助式护理档案和医生护理档案,实行动态跟踪管理。同时,利用慈心一日捐、扶贫捐赠基金等方式,拓宽补贴资金来源渠道。目前已覆盖557个村,组织护理人员1122人(其中贫困户980人),落实月补贴资金38.22万元,护理老弱病残贫困群众2811人,解放劳动力654名,签约乡村医生8421名。

  六、实施基层组织提升工程。优化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结构,加大后进村班子整顿力度,选好配强村级党组织书记。加强贫困村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建设,优先安排省定重点贫困村的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建设。完善村级班子工作制度,推行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加强民主监督。加强党员队伍建设,注重在35岁以下青年农民尤其返乡创业的大中专毕业生中发展党员,建立稳定的农村基层党员队伍。继续深化“第一书记”“双联共建”工作,加强对“第一书记”和“双联共建”单位的考核评估。

  七、实施乡村文明提升工程。扎实推进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在重要节点集中开展垃圾清理、环境整治。开展“美丽庭院”创建活动,推出一批乡村庭院家居美化的示范样板。加大文化活动广场、农家书屋、农村电影放映等文化阵地建设,组织文化下乡活动,提升贫困村居民文化品味和文化素质。开展“孝义扶贫”行动,在贫困村筹备孝义基金、选举孝义基金理事会,让贫困老人子女自觉的参与到敬老孝老全过程,营造人人有孝心、人人尽孝道的社会氛围。继续编辑印发“新农村新生活”培训系列读本,着重加强贫困村群众教育培训,教育引导农民群众养成健康文明向上的生活方式。扎实推进城乡治安防控一体化,健全完善矛盾排查调处机制,突出抓好贫困村信访工作,确保基层稳定和谐。(聊城市扶贫办)

  临沂市实施交通扶贫“1+6”

  临沂市始终坚持“脱贫攻坚、交通先行”的发展思路,以贫困地区群众的交通需求为导向,攻坚克难,自我加压,采取“1+6”的模式,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截至2016年底,全市共完成投资5.3亿元,建设扶贫道路639.5公里。

  一是交通+四好农村路。把农村公路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作为交通脱贫攻坚的主要抓手,通过实施道路交通工程专项扶贫行动、安全生命防护工程等项目,加快推动农村公路提档升级,打造了一批示范路、循环路、小康路。云蒙湖生态区通过农村公路建设改造,已形成60.4公里的“外环”、18公里的“内环”以及紧贴湖岸的150公里生态隔离堤,沿湖村居全部实现了村村通硬化路,部分村还实现了户户通。蒙阴县开展“彩化公路”行动,大力建设文明生态路,被确定为全省第一批“四好农村路”示范县。

  二是交通+镇村公交。按照“公交优先、城乡一体”的发展理念,通过发展镇村公交,推进贫困地区公交一体化进程,努力为贫困地区居民提供安全、便捷、经济、高效的出行服务。截至2016年底,全市共完成贫困地区镇村公交线路道路改造135.8公里,开通贫困村镇村公交8条,覆盖288个行政村,受益群众达到28.2万人,打通了农村公路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三是交通+特色产业。路通百业兴。紧紧围绕山区特色、产业需求,规划建设了一批产业路,直达工业园区、农产品主产区,既解决了群众的出行难题,更重要的是解决了农产品运输难、出售难的问题,增加了农民收入,彻底改变了“山里山外两重天”的状况,实现了“山里山外一路牵”。费县石井镇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畅,严重制约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山东熠峰光伏发电项目到该地区考察投资事项,因道路不畅,犹豫不决。当地交通运输部门针对这一情况,投资180万元,建成了长5公里、宽8米的光伏大道,确保了该项目的顺利实施,探索出具有“石井特色”的光伏脱贫模式,带动1100名贫困群众实现脱贫。2016年以来,全市共建设产业扶贫道路138公里,拉动了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四是交通+全域旅游。按照“扮靓景点、融入景点”的思路,将交通扶贫与旅游开发融合发展、互利共赢,规划建设了一批旅游路、景观路。新改建的铜井—孟良崮、南石门—五彩山、竹泉—马泉创意园等公路工程项目,沿线经过30个村庄,共计40余公里,促进了山区旅游开发,带动了山村农民在家门口实现脱贫致富。打造了滨河大道、沂蒙生态大道、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基地公路等串联的“红绿古”优美旅游大环线,以此为依托,沿途修建乡村道路120余公里,串联52个村庄,不仅拉动了红色旅游线路沿线的农村经济发展,也拉近干部和群众的距离,成为密切党群干群的“感情线”。

  五是交通+电商快递。立足服务农业现代化,优化城乡物流节点布局,着力构建三级农村物流网络体系,使交通运输、实体经济与互联网产生叠加效应,实现工业品下乡和农产品进城双向物流。沂水县通过招商引资,规划建设山东嘉隆物流园区、沂水传宝物流园区2个县级分拨中心,在乡镇驻地依托乡镇交管所,设立乡镇级配送基地,以镇村连锁超市、农村销售点、农副产品生产和加工销售单位为基础,布局乡镇物流配送站,形成“行业监管、企业运作、联合发展、合作共赢”的农村交通物流扶贫新模式。目前,全市共有9处县级分拨中心、149处乡镇物流配送站、515个村级物流网点。

  六是交通+就业扶贫。把贫困群众的就业安置贯穿于公路建设、管理、养护、运营全过程,在道路建设、养路护路、绿化美化等方面,优先为贫困家庭提供就业机会。2016年安置贫困家庭养路员1000多人,月均增收600元左右,养路工资加上平时零活收入,已经达到脱贫标准。研究“借路致富”的方法,积极鼓励群众在公路两边发展花卉、养殖等副业。云蒙湖生态区150公里生态隔离堤道路建成后,利用道路周边形成的滞流塘,沿线群众发展起了1000多亩的藕塘和5000多亩的生态渔业养殖场,人年均增收2000元以上,老百姓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在家门口创业、在家门口增收致富。(省交通运输厅)

编辑:刘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