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客户端下载

山东脱贫攻坚简报2017年第61期(总第198期)

来源: 政策调研组 2017-06-23 15:00

经验交流

 

聊城市切实发挥龙头带动作用

走出产业扶贫新路

 

聊城市立足阿胶传统特色产业优势,创新扶贫产业发展思路,将养驴产业与脱贫攻坚进行有机结合,切实发挥东阿阿胶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走出了一条扶贫济困与产业发展的“双赢”之路。目前,全市已建成规模养驴场207个,存栏规模10万余头,带动了近万名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养驴扶贫产业规模持续壮大,扶贫带动效应日益明显。

一是整合优势资源,聚力扶持新模式。出台专门政策。成立了全市养驴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印发了《关于全市养驴扶贫五年行动计划的实施意见》、《全市养驴产业及养驴扶贫有关政策的补充意见》等文件,按照“市负总责,县抓落实、乡镇具体办理、各部门分工合作”的原则,成立养驴扶贫机构,明确专人负责,层层推进养驴扶贫工作。鼓励规模化养殖。对养殖规模超过300头以上的标准化养驴示范场,根据养殖规模给予10万-3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目前全市共有45个养驴规模化示范场通过检查验收,兑现奖励资金800万元。强化养驴扶贫导向。对参与扶贫的养驴场、合作社,以每饲养20头育肥驴或10头母驴带动1个无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脱贫为享受驴驹补贴政策的最低标准,每新生一头驴驹补贴1200元。建档立卡贫困户养殖母驴的,同样享受1200元/头的驴驹补贴,并且数量不设上限。

二是依托龙头企业,开创扶贫新路径。东阿阿胶集团是全国最大的全产业链阿胶生产企业,在市场需求上,黑毛驴的驴皮、驴肉、驴奶因其营养价值高备受市场青睐,驴皮等市场满足率仅达到全部产能的1/3左右,市场缺口很大。东胶集团建立了全国唯一的国家级黑毛驴繁育中心和黑毛驴研究院,五次举办中国商品驴产业高峰论坛,成为引领全球现代驴产业的主要力量。2016年,东阿阿胶捐资5000万元,配合省特色种养加扶贫基金1925万元,共同分配至各县(市区),在全市新建规模扶贫养驴场100个,新增存栏3万余头。以东阿县为例,每处新建扶贫养驴场按80%的出栏率计算,可出栏成驴480头,以每头驴纯利润900元计算,可获收入43.2万元,全县14处扶贫养驴场共可收入604.8万元。通过建立健全贫困户入股分红机制和务工收入渠道,贫困户负赢不负亏,可有效带动东阿县349户、717名贫困人口实现增收脱贫。

三是强化金融支持,提供资金新保障。加大金融扶持力度。全市共发放养驴产业贷款3亿元,组织协调多家银行机构开展金融支持畜牧业发展贷款贴息试点工作。创新融资贷款模式。与莱商银行开展了融资增信合作,争取贷款授信5000万元。与潍坊银行合作创新实施了毛驴“活体质押”贷款模式,切实解决贷款难、担保难问题。探索开展养驴保险业务与中华联合、中国人保、安华农险合作开展养驴保险业务,合计承保黑驴25000头次,投保额150万元,承保额1亿元。

四是明确分类负责,建立工作新机制。签订经营合作协议。明确扶贫养驴场产权归政府所有,经营者每年按照东胶集团建设资金投入比例支付租金,将保底收益的10%折股量化到贫困户。构建风险规避机制东胶集团提供驴驹及回收服务,实行保护价制度,市场价低于成本价则按保护价回收,市场价高于保护价则按照市场价执行,有效降低了运营风险,保障了贫困户收益。落实养驴扶贫帮扶责任。明确经营者帮扶责任,通过优先雇佣贫困户进场务工,优先收购贫困户的秸秆饲草、饲料,代养贫困户驴驹等方式,开展贫困户“量身定制”式养驴扶贫。

五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增强发展新动力。成立我国首个线上毛驴交易平台启动运营了中国驴交易所,年交易量可达12万头,搭建了覆盖上中下游产业链完备的互联网平台,实现了毛驴交易、毛驴管理、技术交流等业务的数据化管理,通过驴联网便可实现活驴线上交易、日常管理记录、技术咨询等。建设东阿毛驴交易市场建设年屠宰规模达20万头的屠宰流水线和250亩驴交易市场,辐射京、津、冀、鲁、豫五省市,以毛驴市场化运作解决聊城毛驴养殖过程出口瓶颈,截至3月底,驴交所上线成功交易毛驴7.7万头,实现销售额5.28亿元,总用户数514户。进一步延长产业链条投资建设了饲料加工车间、驴奶粉生产车间等全产业链设施,优先开发驴奶、孕驴血、驴胎盘等产品,提升毛驴单头养殖效益,进一步带动增加贫困户的收入。(聊城市扶贫办)

 

平度市整合资金 严格程序

提升项目建设质量和效益

 

平度市立足实际、先行先试,通过创新资金整合机制、严格项目程序,集中财力办大事,整合项目惠民生,探索出一条提升扶贫项目建设质量和效益的新路子。目前,为贫弱村庄、贫困户整合各项涉农资金1.4亿元,社会扶贫资金6028 万元,把2万多名贫困群众吸纳到产业化长久稳固脱贫链上,带动了40个贫弱村庄“摘帽”。

一、谋篇定策,架起干群“连心桥”。立足贫弱村庄“五通十有”和精准扶贫到户,推进各类资金有效整合使用, 促动扶贫资金用在群众最需、最盼、受益最大的项目上。一是超前谋划定规划。坚持用规划规范引领资金源头整合工作,严格按照规划统筹安排项目资金,实现了脱贫规划与资金保障相统一、项目建设与资金整合相统一、工作方向与资金投向相统一各镇街结合自身发展实际,充分尊重考虑贫弱村庄、贫困户意见,因村因户制宜,拟出详细的年度镇街、贫弱村和贫困户扶贫规划。市扶贫办对各镇街扶贫规划进行评审,确定阶段性和年度支持重点项目,作为项目资金整合使用的依据。二是顶层设计定盘子。市委或市政府主要领导每月调度工作推进情况,研究精准扶贫政策措施,制定市级领导、经济强镇联系帮扶贫困市直部门企业结对帮扶贫困(经济薄弱)工作方案明确联系帮扶的市级领导,安排5个镇街,对口帮扶5经济薄弱镇组织149个市直部门和209家重点企业对贫困村、经济薄弱村二对一联系帮包全覆盖为贫弱村庄落实帮扶第一书记、成员单位、规模企业,并审定项目资金整合方案。三是现场办公定资金。年初,帮包单位、“第一书记”、规模企业到贫弱村现场办公,与村“两委”干部围绕规划,进一步细化整合方案,研究措施,对接项目,议定资金。坚持“一村一纪要”,将部门的帮扶任务、议定的整合金额、规定的完成时限等内容,通过《会议纪要》形式予以明确固化。各部门根据项目资金整合方案,严格按照相关要求落实项目资金,千方百计把贫弱村、贫困户帮扶的“拼盘”做大做实。四是顺应民意定项目。由村“两委”召开全体党员和村民代表大会,根据村民意愿制定本村脱贫攻坚项目规划表, 按先急后缓排定建设顺序,公示无异议后,经所在镇(街道)核实签字后,报市扶贫办项目管理组审核,分村、分类建立全市脱贫攻坚项目库。

二、握指成拳,释放资金“洪荒力”。统筹整合各类要素,依托扶贫项目规划,引领项目资金整合,做到“多个渠道进水,一个池子蓄水,一个龙头放水”,达到“各上一门料、共办一桌席”的效果。一是财政扶贫资金“作引子”。2016-2018年,青岛市对平度209贫弱村庄拨付3年扶持资金共30045万元(其中,81个省定贫困村每村每年40万元、128个青岛市定经济薄弱村每村每年30万元), 2016年一次性拨付到位。为使扶贫资金发挥最大效益市结合实际,探索了建设扶贫农创体、探索光伏扶贫试点、发展特色旅游、购置优质资产、土地流转等五种资产收益扶贫模式,充分发挥财政扶贫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乘数效应。蓼兰镇依托杨家顶子蔬菜生产专业合作社,整合3个贫弱村扶持资金220万元和企业自筹资金180万元,建设占地4500平方米智能育苗温室大棚扶贫与农业供给侧改革完美结合。目前,合作社共发展大葱种植面积1200亩,节本增收110多万元,为3个贫弱村每村每年分红5万元,并将周边12个村庄的50贫困户138名贫困群众纳入产业链实现稳固脱贫不返贫二是行业扶贫资金“唱主角”。主要包括国土、交通、农业、林业、水利等部门涉农资金和专项资金,变部门多头分散投入为政府捆绑集中投入。2016年共整合各类涉农项目资金8800万元,用于贫弱村庄“五通十有”基础设施建设、支柱产业发展、生产生活条件改善。今年,财政局已确定1540万元一事一议资金用于70个贫弱村庄基础设施建设,平均每村22万元另外,全市特色小镇和旅游线路建设、农村公路大中修和村际道路网化、电网改造等项目总投资14.13亿元,其中覆盖了大多数贫弱村庄,将极大改善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三是社会扶贫资金“补缺口”。主要包括市直单位、规模企业及社会各界捐赠的资金以及党员干部个人结对帮扶资金,共募集社会扶贫资金6028万元。其中,青岛和平度319名驻村“第一书记”,争取各类扶持资金3302万元,实施了157个扶贫项目。各部门、企业帮助贫困镇、贫困村实施扶贫项目116个,投入扶贫资金2014万元,结对帮扶的209个贫弱村中,有21个实现了脱贫。青岛市委组织部派驻南村镇郭家埠后村“第一书记”赵秀忠,争取协调各项资金458.5万元,帮助村庄实施道路硬化、文化广场建设、农电综合改造、文化科技下乡、村庄亮化为主的“爱民、富民、育民、安民”四项工程,仅供水项目一项,就为村集体一次性增收近6万元。

  三、严查严管,打造安全“金钟罩”。一是评估评审到位。成立了18名专家组成的项目评审及复验专家库,对项目进行风险评估把风险降到最低,把效益发挥到极致,确保项目和资金安全在评估崔家集蔬菜扶贫农创体项目时,专家们把前5年的西红柿价格全部进行综合调查分析。又对今后5年的市场行情进行预测,确保市价最低时综合效益仍远超农粮收入,确定项目上马。二是公开公示到位。充分利用门户网站及村镇政务公开栏,向社会公开扶贫项目申报、立项、审批等方面的政策和程序,在项目具体实施过程中,及时全面的向社会公开公布项目名称、资金规模、建设内容、预期目标、实施单位及责任人、举报电话等。三是评价验收到位。在扶贫项目施工过程中和完工后,注重跟踪监管,并聘请、组织扶贫、审计、监察等部门或机构的专业技术人员及镇、村干部、村民代表,对扶贫项目的工程质量、资金使用和社会经济效益进行全面审核认定。四是资金拨付到位。扶贫项目资金报账严格执行群众参与式管理,由项目村或项目实施单位提出资金申请,经市扶贫办审核,由财政局统一将资金拨付到项目实施单位。五是监督管理到位。实行项目资金动态管理,镇(街)、村及各扶贫项目均指定专人负责,总结资金使用情况,发挥财政监督审计和社会监督的作用,杜绝挤占、挪用等违规违纪行为发生,保证了扶贫项目资金的合法、合理、有效使用。强化扶贫资金申报、审批、验收、拨付等多个环节规范管理,确保扶贫资金安全产生效益。

四、厚积成势,昂首阔步“小康路”。一是产业项目长久致富。产业精准扶贫是脱贫攻坚的主要方式,也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路径。2016年,全市共立项扶贫开发项目189个、总投资2.39亿元,竣工118个、累计拨付资金6331万元培育了大樱桃、樱桃西红柿、西瓜、芹菜、映霜红桃、光伏、旅游、电商等一批村级主导产业,改善了群众出行、饮水、娱乐、灌溉等生产生活条件。二是地标产品擦亮招牌。围绕全市已拥有的大泽山葡萄、马家沟芹菜18个国家地理标志保护农产品,大力推广“地理标志产品+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经营模式,依托优势农产品的市场竞争优势和成熟的市场主体技术和市场优势,先后发展了60多家合作社,把5000多名贫困户吸纳到产业化脱贫链上,实现了长久脱贫不返贫。目前,平度名牌农业总产值达118亿元,占全市农业总产值的40%,带动农民年增收2亿多元。三是“农创+扶贫”铺就新路。在加大扶贫资金投入的同时,更加注重激发贫困地区创新、创业的能力,把“农创+扶贫”作为贫弱村庄提升自我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举措来抓。截至目前,该市投资3896.8937万元,在11个镇 (街道)的50个村庄建设了扶贫农创体,平均资产收益率达到8.15%,为贫弱村庄脱贫摘帽注入持久动力。(青岛市扶贫办

 

东平县推行产业扶贫“六种模式”夯实长效脱贫基础

 

东平县坚持把产业扶贫作为脱贫攻坚主渠道,围绕培育乡村旅游、绳网加工、服装加工、畜禽养殖、食用菌种植、电商、柳编等富民产业,探索推行六种模式,让贫困群众精准受益、稳定脱贫。一是基地式扶贫。以省市级贫困村整体脱贫为目标,以搬迁社区、产业园区两区共建为重点,发展块状经济,形成规模效应。海工科技绳网加工、汉世伟循环农业、食用菌种植、特种动物养殖等扶贫园区投产运营,带动3000多名群众脱贫。二是农场式扶贫。依托汉世伟集团,大力推广家庭农场、集体农场、致富农场,分别实行公司+贫困户”“公司+集体+贫困户”“公司+新型经营主体+贫困户利益联结方式,达到人均养殖十头猪、彻底告别贫困户,村村一个养猪圈、集体收入过十万的效果。三是车间式扶贫。在每个省市级贫困村建立一个扶贫就业点,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业扶贫格局。今年重点建设扶贫就业点46个,带动5500名贫困群众增收。引进青岛制帽企业,建设9处加工车间,创造就业岗位2000多个。四是分红式扶贫结合农村集体产权股份合作制改革,扎实推进扶贫资金资产折股量化、确权到户,让贫困户共享发展红利。接山镇夏谢五村把160万元专项扶贫资金折股量化给贫困户,引进客商建设生态养鸡场,贫困群众在就业增收的同时,每年人均分红900多元。五是居家式扶贫。大力发展柳编、玩具、假发、畜禽养殖、食用菌种植等家庭致富项目,为居家创业脱贫提供条件。科海、泰禾食用菌公司开展五统一服务,带动发展28个食用菌扶贫专业村。永大兔业公司向贫困户提供分散养殖,带动500多户群众脱贫。六是融合式扶贫。发挥旅游+”“互联网+优势,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增强脱贫攻坚新动能。全县已发展星级农家乐、渔家乐160家,带动6000余人就业增收发展淘宝店铺600余家,创造就业岗位2000多个。泰安市扶贫办

编辑:孟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