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客户端下载

山东脱贫攻坚简报2017年第12期(总第150期)

来源: 政策调研组 2017-02-09 10:26

【编者按】陈明利,山东明利特色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党支部书记、理事长。20161017日,因积劳成疾,不幸病世。生前他先后建起冬暖式大棚,自筹资金建立农技服务站,率先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成立农民合作社,带领当地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惠及周边20个乡镇、30多万人口先后获得全国农村青年创业致富带头人、山东省劳动模范、山东省十大杰出青年农民、山东省十佳三农人物等殊荣,被家乡父老亲切地称为农民致富的好参谋”。陈明利同志始终坚信治贫先治地,他的一生是呕心沥血治穷窝的一生;始终坚信扶贫先扶智,他的一生是率先垂范开穷方的一生;始终坚信脱贫应聚力,他的一生是众志成城拔穷根的一生;始终坚信奉献当无私,他的一生是责任担当系桑梓的一生。他是新时期农村致富带头人的典型代表,是广大共产党员学习的榜样。现将陈明利同志先进事迹刊发,全省广大扶贫干部要认真学习陈明利同志先进事迹,进一步弘扬新时期扶贫精神,扎根基层、无私奉献,为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脱贫路上的拓荒者

——追记山东明利特色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党支部书记、理事长陈明利

 

他是莱芜冬暖式大棚建设先行者,在他的带动下,3万多个蔬菜大棚在鲁中大地拔地而起,2000多名贫困户靠种植蔬菜摆脱了贫困,走上了致富的快车道;

他是莱芜测土配方施肥的开拓者,十余年间,他跑遍了莱芜的山山水水、沟沟坎坎,像医生一样为土地把脉问诊,曾经贫瘠的土地因他成为了沃野良田,亩均增产40%,老百姓亲切的称呼他为“田大夫”;

他是莱芜农民合作社的领路人,他创办的农民合作社,现已发展为拥有300多亩自属基地、217名社员的大型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辐射带动周边乡镇60多个村、3000多户农户参与优质蔬菜生产,成为当地农民脱贫致富的领头雁;

他是莱芜蔬菜标准化种植的倡导者,他根据自己多年种菜心得编制的《种植规程》,被列为山东省农业安全生产及质量监管书面教材。按他的方法种植的芹菜,一亩能卖到10万块钱,被老百姓形象称为“种金条”。

20161017,第三个“全国扶贫日”,他带着对父老乡亲和这片土地的无限眷恋,匆匆走完了50岁的生命里程,用短暂的人生谱写了一曲动人的扶贫助贫的赤子之歌。

他,就是山东省劳动模范、十大杰出青年农民、十佳三农人物,山东明利特色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党支部书记、理事长陈明利。

不忘初心,赤子丹心济贫弱

2015年,国家吹响了精准扶贫的冲锋号,此时的陈明利,已经查出身患胃癌晚期,刚刚完成化疗。他拖着病体,强忍着病痛,主动跑到高庄街道办事处请缨,要求与石湾子、赵家峪、邵家庄结对子,包下了整个街道的省定贫困村。街道党委书记王玉民看着消瘦的陈明利,心疼的说:“老陈啊,你身体不好,还是歇歇吧。”陈明利坚毅的说:“书记,我身体好着哩,不碍事,再说这是国家的大事,我咋也不能落后面。”

从街道办回来的第二天,陈明利不顾身体虚弱,一头扎进了邵家庄村,他走村入户询问老百姓生产种植状况,亲自下地取土抽检化验,了解掌握第一手资料。他发现,邵家庄村百姓多年的传统习俗,大都只种植地瓜、玉米、小麦等低值作物,市场价格低,老百姓难脱贫。为此,他利用多年的市场经验和技术优势,为邵家庄量身定制了“大棚种植+休闲采摘+旅游观光”的扶贫路子,并亲自绘制了大棚建设图纸。就在项目动工的前夕,他因为病情恶化,再次住院接受化疗。躺在省城医院病床上,他还一再嘱咐二弟带上邵家庄村蔬菜大棚的建设图纸,“我再完善完善,再完善完善……”

陈明利常常说:“咱个人富了算个啥,能让老少爷们都富起来才算真本事。”为了实现让老少爷们都富起来的诺言,2007年,思谋已久的他与高庄街道20位大棚蔬菜种植户联合成立了莱芜第一个农民合作社莱芜市明利特色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

创业艰难百战多。合作社刚成立时,百业待兴。大冬天里陈明利亲自爬到大棚上,攥着尼龙线缝草毡子,中午下来吃饭时,手冻的都拿不住筷子;为了建基地,三伏天他冲在一线,整地、打井、架线,几次中暑晕倒在地上;春节前为多卖点菜,他自己骑着摩托车跑到集上去吆喝。合作社社员毕玉霞说:“什么事都是他冲在头里干,大家都服他,都愿意跟着他干。”

“我建合作社不是为了自己富,是为了让老百姓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陈明利是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合作社成立的第一年,各项发展没有进入轨道,产品打不开市场赚不到钱,陈明利就自己掏出2万块钱给社员分红。当时这件事在高庄街道炸了锅了,老百姓都说:“陈明利这是钱多疯了吗?”

是的,陈明利是“疯”了。作为合作社理事长的他,本可按股金比例,分红拿大头,但他却把对普通社员有利的交易量分红比例提高到80%;在合作社的务工人员,他本可选择年轻力壮手脚快的年轻人,但他却用了很多上了年纪的老年人,在明利合作社,60岁以上老人占了三分之一还多。十年间,他累计向社员分红155万元、发放工资1087万元,200多名社员因为他成了当地勤劳致富的“小明星”,带动了周边乡镇60多个村、3000多户农户走上了蔬菜种植的致富路。

在陈明利的带领下,明利合作社由一个只有20名社员的小型农民合作社,发展为拥有300多亩自属基地、217名社员的蔬菜种植龙头合作社,先后被评为全国首批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国家三农科技服务金桥奖先进集体、山东省十佳技术服务型农民专业合作社。

“一根竹篙难渡海,众人划桨开大船。”陈明利意识到,要想让更多的困难群众过上好日子,光靠自己一家合作社力量是有限的,他的目光跳出了家乡,看到了更远的地方。“一定要帮助更多的合作社做大做强,让更多的老百姓跟着合作社沾光。”他在心里暗下决心。

2009年,苗山金来粮薯种植专业合作社受花生青枯病和网斑病困扰,产量、品质上不去,合作社面临困境。陈明利得知这一消息后,主动前去对接,帮助合作社分析土壤、指导用药施肥,一年跑30多趟。在他的帮助下,不仅花生病害问题迎刃而解,更开发出了“七彩花生”新品种,一斤花生卖到15元以上,90多户贫困户靠种植“七彩花生”脱了贫、致了富。

2010年,寨里润百禾现代农业科技公司遭遇发展瓶颈,陈明利无偿传授自己独创的“阴阳棚”技术。在他的精心指导下,企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绿色精品蔬菜和生态大棚采摘成为济南、泰安游客的首选,200多户贫困户借生态乡村旅游的东风走上了致富的道路。

2016121,陈明利逝世的第75天,邵家庄蔬菜大棚种植项目破土动工。来年,这里将产出各种各样的精细蔬菜,迎来一波又一波的踏青游人。到那时,孩子们嬉戏玩闹的笑脸将足以告慰逝者的英灵。

栉风沐雨,誓把荒芜变桑田

陈明利的家乡地处汶河南岸,莲花山北麓,除了沿河一带土地比较肥沃,南山里大都是荒石渣子地,砂石比土壤多,荒草比庄稼旺,种啥啥不长,忙忙活活一季子盼到了秋收,看着枯瘦的玉米棒,干瘪的高粱穗,土豆才长鸡蛋大,地瓜只能收点秧,庄稼汉子只能发出一声无奈的叹息……

贫瘠的土地让世代以种地为生的老陈家吃尽了苦难。陈明利的父亲9岁时,爷爷就积劳成疾离开人世,父亲兄妹三人跟着奶奶四处要饭,陈明利的姑姑就饿死在讨饭的路上。

父辈的穷困一直延续到了陈明利出生。小时候父亲给他买的鞋总是比脚大2码,父亲对他说:“小孩长得快,别瞎了鞋”,他要在鞋前面塞上棉花走路才不会掉下来。一个季节他只有一套衣服,因为没法换洗,经常有异味,同学都不愿意和他坐一桌。穷,一直是陈明利挥之不去的梦魇,那长满荒草的荒岭渣子地无数次出现在他的梦里。在他看来,人穷穷一时,地穷穷一世。只要土地还贫瘠,老百姓的穷日子就没有出头的那一天。治贫先治地,要想拔穷根、治穷窝,先得让地起来。

2000年,一次偶然的机会陈明利从报纸上看到了测土配方施肥的相关报道,敏锐的他马上意识到,这将会是一次土地生产的“二次革命”。他自掏腰包让三弟到北京学习测土配方施肥知识,2001年,又投资1.1万元购买设备,成立了土壤肥料化验室,免费为农户检测土壤,推广配方施肥。这时,距中央1号文件首次提出测土配方还有4年,距全国广泛推开还有7年。

开拓者总是孤独的。起初,习惯了守着老黄历种地的农民对陈明利推广的测土配方施肥并不买账,一位本家大叔曾对他说:明利啊,这地自然是越上越旺,咱祖祖辈辈不都是这么种的吗?”有的农户当面质问陈明利:“你捣鼓的啥测土配方,是不是就是为了推销你的肥料?”一席伤心的话,让这个坚强的汉子委屈的几乎掉下眼泪。妻子见状心疼的唠叨:“咱搭上钱、搭上功夫,到头来落下这个名声,图的啥,咱不干了。”陈明利看着妻子皴裂的脸庞,柔声说:“我干的这事啥也不图,我是从小穷怕了,我不想让老少爷们和下一辈儿再过那种苦日子。”

记不清有多少个日日夜夜、雨雪风霜,陈明利早早走出家门,深入田间地头,面对面给土地把脉问诊,手把手教农户配方施肥,常常是一回家就累的腿也抬不动,倒头就睡。在他的指导和推动下,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迅速在嬴牟大地推广开来,曾经贫瘠的山岭薄地变成了沃野良田。

和土地打了一辈子交道的陈明利,一直都知道土地的金贵。 他从村民手里流转过来的土地,一亩的年租金少则1000元、多则1800元,“寸土寸金”让他绞尽脑汁挖潜提效。由于传统大棚背面遮阴,大约四五米的空地几乎常年闲置,陈明利觉得浪费了可惜,就在阴面建棚连成一体,栽植油菜、菠菜、香菜等喜阴蔬菜。这种全省首创的阴阳棚,土地利用率比土坯棚高30%40%,比砖混棚高50%60%,每年可增收6万元左右。在他的带动下,全市阴阳棚数量已上千个,受惠群众500多户。去年,陈明利做了第二次手术后,躺在病床上还在盘算着:明年拿出两个大棚搞立体栽培试验,这样土地的产出效益又能提高不少……”

莱芜是中国生姜之乡,由于连年种植土地得不到轮作,姜瘟、根腐病、根结线虫病等病害较为普遍,往往让辛苦了一年的姜农血本无归。陈明利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在不同的区域取样化验,研究定制不同的施肥配方,既保证了土壤养分充足,又有效抑制了病害的发生。经过改良的土壤,生姜可以一块地里年年种,产量和品质也有了大的提升,莱芜逐渐形成了以杨庄、羊里、寨里、大王庄为核心的生姜主产区,常年种植面积稳定在20万亩以上,总产50万吨,户均1吨多,姜蒜主产区贫困发生率不到1%

十余年间,陈明利的足迹踏遍了全市20个乡镇、900多个村的山山水水,无偿为7000多份土壤样本进行了化验,提供平衡施肥配方700余个,覆盖种植面积6.9万亩,带动花生、花椒增产30%40%,生姜每亩增产4000斤,红薯、黄桃因品质改善而提价30%40%10多个贫困村、5000多贫困人口因为他推广的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摘掉了头上的穷帽子。

永不服输,黄土地里能生金

时间回到2006年的冬天,嘶马河集市上。

“高庄的芹菜,又好吃又便宜了,1斤只要1块钱,来点吧,要的多还能便宜”菜农卖力的吆喝着。

“冻了一天了,还没卖到10块钱,干脆扔了算咧”菜农淌着鼻涕,不满的咕哝着。

这是十年前一个高庄菜农一天真实的写照。那时的高庄,由于特殊的水质、土壤等环境条件,很多村种植的芹菜口感很好,但是普遍规模小、档次低,种出好菜也卖不出价格,有时甚至烂在了地里也不去收,老百姓辛辛苦苦一年,还在穷窝里打转转。当地人教育孩子时常说:“再不好好学习,长大了就只能在家种菜。”看到这种情形,陈明利痛心疾首。寿光能通过种菜闯出蔬菜之乡的名号来,我们祖辈也种菜,怎么就不能靠它发家致富?“只要不怕吃苦,不服输,就一定能让黄土地里生出金。”

探索者的道路注定是艰辛的,没有技术,他边种植边记录边实践,没有文化,他利用一早一晚的时间如饥似渴的学习。多少个日日夜夜,他在苦苦摸索着,为了观察施肥喷药对作物的影响,他不顾严寒酷暑、风吹日晒,一蹲就是大半天;为了给黄瓜通风,他定上夜里零时的闹钟,起来给黄瓜“掀被子”;为了了解一种蔬菜病虫害,他跑几十里到城里查阅上百种图书资料;为了把书本知识变成实用技能,他在自家承包的地里一遍遍搞试验,失败了从头再来。靠着这种痴心和专研,他逐渐从一名种菜的“门外汉”成长为蔬菜的“土专家”,被称为能与蔬菜对话的人”。

2009年,陈明利采用绿色栽培技术种植的芹菜喜获丰收,每斤卖到了36元,一炮而红;2011CCTV-7“科技苑”栏目对他种植的“水果型芹菜”做了专题报道;2013年,凭借亲手种出来的芹菜芽,陈明利获得了“海状元杯山东规模种植状元大赛冠军”;他的基地生产的韭菜、黄瓜、西红柿一经上市,立刻被抢购一空,黄瓜以3.5/支的价格销往各大宾馆,被评价为“吃出了20年前的黄瓜、西红柿的味道……”

看到很多农民缺信息、少技术,靠自学成为莱芜首个农民园艺师的陈明利忧心如焚,“要想农民富,先得让他懂技术”。他依托农业科技服务站,陆续成立了植物医院、科技图书资料室、农业科技放映室,在家里安上科技服务电话,对贫困农户要求实地指导的,有求必应,随叫随到,免费提供全天候科技套餐服务。他还把自己多年种植摸索出的心得体会整理成册,自己掏钱印制《种植规程》,无偿提供给困难农户,很多贫困户赶上了标准化种植的道路。

陈明利不仅无私传授自己掌握的种植技术,还经常请一些知名专家前来授课。2010年,他自费3000多元,从寿光请来病虫害专家,举办了为期3天的病虫害防治培训班,他骑着摩托车跑了几十个村挨家挨户下通知,发动3000多人前来听课。2011年,他又邀请中国农业大学博士和印度伊克胜公司的技术代表举办了4届农业新技术新产品推广培训班,4000多农户因此了解了最为先进的科技种植新技术……

在陈明利的带动下,莱芜精细菜种植面积翻了三番,亩均增收1500元以上,全市无公害和绿色蔬菜基地面积发展到50万亩,2000多名贫困户靠种植蔬菜摆脱了贫困。驱车行进在泰莱高速上,在高庄、方下、杨庄沿途短短十几公里,两侧林林总总密布着3万多个蔬菜大棚,无不闪动着陈明利的身影。

如今的嘶马河大集,听到的声音是这样的:这是俺用陈氏种菜法种出来的绿色蔬菜,15元一斤,不讲价,再不买就没了……”

大爱无私,一腔碧血系桑梓

一间阴暗、潮湿,不足20平方米的房子,进门就是成堆的农药,散发着刺鼻的气味;一张30年前结婚时买的硬板床,薄薄的褥子……这就是陈明利逝世后,《农村大众》记者站站长高峰采访时看到的他的家。“陈明利你对自己太不上心了,你就是个傻子”,高峰哭着对陈明利的遗像说。

是啊,高峰怎么也不会想到,打了多年交道的老大哥,一个200多名社员的理事长,一个能给社员分红150多万的龙头合作社带头人,竟然会住这种房子?他更不会想到,为了付清手术和化疗的费用,陈明利逝世前还卖掉了自己刚刚分到的旧村改造房子。这一切都是因为在陈明利的眼里,从来都没有过自己,他的神、他的魂、他的一腔热血都系在了合作社3000亩的基地上,洒在了莱芜20镇、997个村的土地上,融入了为全市5万多贫困人口打造的“蔬菜致富梦”里。

对家人,陈明利是真的“不上心”。女儿从幼儿园到大学,他从来没有接送过。小时候的女儿看到别的小朋友都有爸爸接,总会缠着妈妈问:“为什么爸爸总不来接我呀,是不是爸爸不爱我了?”

70多岁高龄的母亲生病住院,都是妻子和兄弟、弟媳轮流床前伺候,他难得去一次,有时即使去了也是接个电话又转身离开,同房的病人都对着他的背影指指点点。

这么多年,他的相册里有的只是和蔬菜、社员、菜农们在一起的工作照,却找不到一张“全家福”,现在这已成为家人心中永远无法弥补的遗憾。

就在陈明利逝世的前两天,他突然让妻子把锅拿到医院里来,妻子以为他是医院饭菜吃够了,他边掉泪边对妻子、女儿说:“我感觉我快不行了,就让我给你娘俩做顿饭作为这么多年的补偿吧。”在场的医生、护士无不暗暗掉泪动容。

在外人的眼里,陈明利又是那么的宽容、大方。2005年,高庄街道修建鄂牛路,他没跟妻子商量就捐了1000元,还发动村里个体户积极捐资捐物。家人有时不理解,陈明利总是笑着说:“修路、架桥、建学校是积公德的好事儿,这样活得才踏实”,这些年他累计为社会事业捐款10多万元。

2009年,合作社成立党组织,把支部建在了产业链上,担任书记的陈明利感到担子更重了。管别人先要管好自己,这是陈明利认准的最朴素的道理。最困难的时候,曾有人劝他暂时借用社里30万元的公积金,陈明利把他骂得面红耳赤:公积金是老天爷花的钱,年份不好时给社员发工资的钱,任何人不能动!在陈明利的言传身教下,整个党支部风气正、劲头足,每个党员都成了一面旗帜。我们合作社能有今天,还真多亏了党员们带头!社员李庆珠这样说。为了让党员保持先进性,做业务技术上的明白人、带头人,陈明利每年都组织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到外地参加新品种观摩会、蔬菜博览会、农产品交易会,并利用党员活动室开展各类培训活动。来自蔺家庄的党员蔺元利,在掌握了整个合作社种植流程后,回到本村带起了5个蔬菜大棚种植户,并全部加入了明利合作社,他们年收入都达到了五六万。

崖下村贫困户王艳红,丈夫因病丧失劳动能力,婆婆患有心脏病,两个孩子还在上学,家庭的重担压得她喘不过气来。陈明利主动让她到基地打工,每年还给她800元的救助金。王艳红感动地说:“没有陈明利的帮助,我早被家里的事情给压垮了,是陈明利救了我们一家啊!”

曹家庄村民亓召信当年因为土地流转和陈明利闹过别扭,去年他的妻子患骨癌住院治疗,巨额的医疗费用几乎要压垮了这个家庭。刚刚在医院化疗完的陈明利得知这一消息,忍着病痛带上2000元救助金前去探望。亓召信含着眼泪感动的说:“明利,我真没想到你能来啊,我给你鞠个躬。”

田家林村贫困户田老汉年老体弱,家庭十分困难,他赔本卖给田老汉种子、肥料,并无偿提供技术指导。老人觉得心里过意不去,只要是陈明利到村里进行农技推广,他都炒上柴鸡蛋、花生米,拿上煎饼为陈明利送去。

20161017日,陈明利走完了他短暂而忙碌的一生,离开了他深爱的家人和眷恋的父老乡亲。

汶水呜咽,大地含悲。

上千名曹家庄的村民及附近的群众从四面八方自发赶来,送别陈明利最后一程,十几位不能参加陈明利追悼会的大嫂在合作社大棚里默默垂泪……

80多岁的村民吕奶奶哭着说:“明利是个好孩子,每年过年的时候,总是给俺送芹菜来,连续送了10多年了,哎!要是我这把老骨头能替他多好呀。”

华兴鸡腿葱合作社理事长侯长华骑着自行车从30多公里外的牛泉赶到了高庄,从包里拿出陈明利生前帮他种出的鸡腿葱,边哭边说:“明利,这是你帮俺种的呀,你还没尝尝咋就走了哩。”

在陈明利逝世的当天,莱城区农业局副局长陈官增正带领20多位理事长在浙江参观,当得知陈明利去世的消息后,车内的气氛瞬间凝重,这群刚强的山东汉子都强忍着悲伤的泪水,发出了无声的哽咽。

远在烟台、正在地里干活的栖霞明利苹果合作社理事长衣明利接到陈明利去世的电话后,带领社员向着莱芜方向鞠了三个躬,悲痛的说:“明利,你是我同名不同姓的好兄弟,也是我做事做人的榜样,希望你一路走好!

陈明利临走前,攥着女儿的手说:“我就是喜欢种地,一辈子也没种够。如果老天让我多活5年,我一定把明利合作社办成全国知名的合作社。”他的女儿陈秀荣,大学毕业后放弃了在城里工作的机会,回到了自己的家乡,现任职于高庄街道扶贫办,紧握着留有父亲双手余温的接力棒,毅然在扶贫路上继续前行……莱芜市扶贫办

编辑:沈建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