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客户端下载

山东脱贫攻坚简报2017年第7期(总第145期)

来源: 政策调研组 2017-02-09 10:07

【经验交流】

 

枣庄市山亭区整治婚丧陋习防止因奢致贫

 

枣庄市山亭区把“移风易俗、红白事简办”作为堵塞铺张浪费漏洞的重要抓手,着力做好扶贫“减法”,着力治理和预防农户因婚丧嫁娶大操大办而致贫行为。

一是加强宣传教育,倡树节约风气。调查发现,当前农村婚丧嫁娶大操大办现象依然存在,农民攀比心理严重怕人笑话没面子,硬着头皮负债去攀比,人情往来一涨再涨,造成“一事穷三年”现象,严重阻碍着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进程。面对这些陋习,山亭区从宣传教化入手,通过墙报、标语、典型教育、开展公益文化活动等方式,着力转变干部群众的传统观念,提倡长者不大操大办寿宴、丧事,青年不大办婚宴酒席。在此基础上,以选树先进典型为抓手,广泛开展文明新风评选活动,坚持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逐步扭转农村婚丧嫁娶大操大办、相互攀比现象。同时,选择24个省市贫困村,以“家风家训、村史村训、村规民约”为主题,绘制了一批精彩的文化墙,覆盖每个村的主要街道和文化广场。全区4/5的村居编写了村史村训,让村民在接受传统教育中记住勤俭节约村风。

二是完善制度规定,建立长效机制。预防和杜绝奢侈浪费,依法依规治理是根本。为严禁大操大办、铺张浪费,将从简办事落实到制度上,该区出台了《山亭区婚丧嫁娶“十严禁”规定》,严禁婚丧嫁娶大操大办,严格控制规模和标准,倡导婚事彩礼不高于2万元;媒礼不超过2000元;婚宴不超过10桌,每桌总花销控制在500元以内;丧事席面不超过15桌,每桌总花销控制在300元以内;严禁宴请非亲属人员,亲属限于直系血亲、三代以内旁系血亲和近姻亲。对违反规定大操大办红白喜事的群众,取消一切评先树优资格;是低保户的取消其低保资格。各村居分别成立“红白理事会”,由德高望重的老党员、老教师、老军人等任成员,制定各村红白理事会章程,规定红白事办理制度,参照“十严禁”要求,在红白事待客标准、参加人数等方面做出严格规定,把村民从攀比压力中解放出来。在此基础上,各镇街还聘请党代表、人大代表,对本镇街红白事的办理给予监督,对违反规定的及时查处、曝光。目前,全区276个行政村居全部成立了红白理事会,完善了相关制度规定。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全区农村操办丧事总费用普遍下降一半以上。

三是抓住关键少数,树立严管导向。改陋习、树新风,党员干部是关键,特别是村干部离老百姓最近,应带头贯彻落实“八项规定”精神,坚决反对“四风”,刹住高额彩礼、因婚致贫、大操大办、攀比摆阔等歪风,为群众树立新风、作出榜样。为此,山亭区在脱贫攻坚过程中,着力抓住关键少数,对党员干部,特别是村干部进行规范约束。对党员干部婚丧事大操大办行为,由区纪委按照《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严肃查处;对群众违反规定的行为,按照山亭区《关于规范和加强农村红白理事会建设狠刹大操大办歪风的实施意见》,由镇街党委、政府处理相关人员,红白理事会会长(村党支部书记)要在大喇叭上向全村作出检讨。同时,区文明办还与全区46个文明单位分别签订了目标责任书,并向全区广大干部群众发放《移风易俗倡议书》3万份,倡导全区广大群众签订移风易俗文明节俭承诺书。团委、妇联、民政等部门倡议举办集体婚礼,引导青年树立“不要车、不要房、自己家业自己创”的新型婚恋观。

如今,山亭区“喜事新办、丧事俭办”之风深入人心,办理酒席数量逐年下降;大办“升学宴”、“搬家宴”、“生日宴”等不良现象逐渐消除,干部群众的思想观念逐渐转变,从最初的“不敢办”转变为“不愿办”,一定程度上转变了农村的攀比观念,减轻了农民的一大经济负担,杜绝了因红白事大操大办而致贫现象。(山亭区扶贫办

 

省经济和信息化委

以信息化建设助推精准扶贫

 

去年以来,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紧紧围绕信息化建设扶贫目标任务,积极主动自我加压,提高扶贫工作要求,投入力度进一步加大,政策措施进一步强化,应用效果进一步显现,开创了信息化助力脱贫攻坚的新局面。

一、抓住“三个重点”,夯实信息化建设扶贫基础一是完善基础设施设定网络基础设施、网络入户、资费优惠等统计指标,对7005个省扶贫重点村逐村建立信息化建设档案。针对基础设施薄弱的村实施宽带网络基础设施提升工程,大力推进城乡宽带网络基础设施一体化,扩大光纤网、宽带网在贫困农村的有效覆盖,新建固定宽带接入网络全部采用光纤到户方式,不断扩大3G/4G无线网络覆盖范围。利用省政府与通信企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的有利时机,促成通信企业在脱贫攻坚期间持续优化贫困地区网络基础实施建设。各市积极协调当地通信企业,强化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任务的落实。二是开展试点示范组织开展“信息化扶贫示范镇”创建活动,出台《关于开展“信息化扶贫示范镇”创建活动的实施方案》(鲁经信信推[2016]437号),启动首批32个示范镇试点建设,省财政拨付资金1700万元专项用于试点建设。组织实施宽带网络入户试点工程,试点县夏津县新增互联网用户近1.7万户,月开机率96%,其中杨庄村互联网用户覆盖率达到80%,同时帮助60余户农民实现创业脱贫,为农户节省消费开支400多万元。各市结合实际,纷纷在教育、健康、政务、民生、农业等领域开展“互联网+”试点示范,越来越多的农民“触网”变网民。三是建立公共服务体系联合省农业厅、省通信管理局、省新闻出版广电局,编写了《山东省扶贫重点区域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站和信息员队伍建设服务指导规范(试行)》(鲁经信信推[2016]432号),提出遵循市场化方向建立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的新思路,并进一步明确信息服务站、信息员的要求和职责任务,升级服务功能和运行机制。联合省科技厅、省农业厅、省新闻出版广电局,编制《山东省农业农村信息化应用解决方案(产品)推广目录(2016年)》(鲁经信信推[2016]471号),鼓励和引导先进信息技术在贫困农村的推广应用,促进涉农信息服务产业发展。各市充分整合当地农业、科技、通信企业、互联网企业等资源,为贫困群众搭建信息化服务公共平台。

    二、实现“四个突破”,提升信息化建设扶贫效益一是网络覆盖实现突破截至去年11月底,全省所有行政村实现100%光纤覆盖,农村宽带互联网接入能力基本达到50M3G无线网络覆盖所有行政村。在7005个省扶贫重点村中,光缆建设里程3万公里;新建基站铁塔5102座;4G网络覆盖近6000个村庄;固定宽带接入用户59.4万户,智能手机用户420.4万户,开通有线电视业务52.7万户,贫困农村的网络通信能力得到大幅提升。二是网络应用实现突破在“互联网+教育”方面,7005个省扶贫重点村中义务教育学校已全部接入宽带网络,并通过网络将优质教育资源以“同步课堂”、“名师讲堂”、“名校网络课堂”等形式推送到中小学校,让贫困乡村的孩子也能接受到优质教育。在“互联网+健康”方面,联合省科学院在德州、临沂、菏泽等5个地市建立“智慧健康查体中心”41个,覆盖14个乡镇41个村,惠及群众15.6万人,农民仅需支付相较于县医院十分之一的检测费用,足不出村就能享受便捷的健康体检服务。三是社会参与实现突破2016年,协调联通、移动、电信、广电、铁塔五家公司,在7005个省扶贫重点村中投入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资金17.89亿元,给予农民网络资费优惠3.3亿元。在此基础上,协调各通信企业制定了《信息化建设精准扶贫方案》,联通、移动、电信、铁塔四家公司承诺,到2018年,在信息化建设扶贫方面将新增投入共计52.89亿元,届时将为更多的贫困地区、困难群众带来信息化发展的实惠。四是农民信息素质实现突破各地通过集中培训和远程教育的方式培训村级信息员和贫困群众。菏泽市开展“建网、建档、建机制、建队伍”为主要内容的信息化扶贫公共服务体系,信息员队伍达到1600多人,组织开展“网络进我家”、“信息技术下乡”服务和培训活动25场次。日照市协调日照职业、曲师大、山东水利学院等院校和行业标杆企业,制定农村信息化培训课程,组织培训各类人员1200余人次。

三、完善“三个保障”,扩大信息化建设扶贫影响力一是完善组织领导保障牵头编制《山东省信息化建设扶贫实施方案》,明确目标任务、主要措施、实施进度。会同7个省直部门制定《<山东省信息化建设扶贫实施方案>重要任务措施分工方案》,将目标任务进一步分解到各相关单位。出台《全省经信系统信息化建设扶贫工作成效考核方案》,加强对各市经信部门工作成效的监督考核。二是完善工作机制保障建立信息化建设扶贫跨部门协作“双向”工作机制。横向联合11个省直部门和单位,建立联席会议制度,纵向与17市经信部门,成立领导小组。在成员单位的支持配合下,我们已与省直有关部门联合发文5份,征求成员单位的意见建议104次,有效推动了部门间的资源整合和信息共享。三是完善宣传保障组织企业深入菏泽、临沂、聊城等500余贫困农户家中,宣传互联网入户,调研信息化需求。在招远、蒙阴等20余个乡镇开展互联网入户宣传活动50余场,参与农民1000余人。参与起草《第一书记扶贫读本》、《第一书记行业扶贫政策操作手册》,编印《2016年信息化建设扶贫材料汇编》,为第一书记和基层干部提供政策指导和服务。开通《信息化建设扶贫》网络专栏,宣传有关政策,宣传新典型、新成果、新进展,实现工作的信息化、公开化、透明化。去年12月在夏津县召开全省信息化建设扶贫工作现场交流会。会上举办了信息化建设扶贫解决方案和产品展览,启动“山东省农村互联网普及行动”。(省经济和信息化委

编辑:沈建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