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客户端下载

山东脱贫攻坚简报第70期

来源: 政策调研组 2016-08-08 10:27

  【经验交流】

  聊城市集中力量打好贫困户危房改造硬仗

  聊城市把贫困户危房改造作为一项“优先级”任务和关键战役来打,确定实施贫困户“安居计划”,集中政策和财力资源,利用两年时间全面完成贫困户危房改造任务。截止目前,全市贫困户危房改造规划设计已全部完成,其中需翻建的D级危房改造已竣工2076处,正在建设930处,在建和竣工户数占全部应建贫困危房户的60.6%。

  一、逐村筛查,摸清底数。成立了市农村危房改造领导小组,召开多次危房改造工作调度会、现场会、推进会,统筹协调住建、规划、国土、财政等部门,形成市抓推进、部门配合、县负总责、乡镇主抓的危房改造联动推进机制。各县(市区)成立了由扶贫办、住建局等单位组成的危房贫困户精准识别筛查联合工作组,对全市建档立卡贫困户住房情况逐村逐户进行实地勘查。经过入户摸排、张榜公示、审核评级等流程,全市共评定农村建档立卡贫困危房户7923户,其中C级危房2708户、D级危房4957户,切实做到不漏一户、不落一人。

  二、创新模式,科学规划。扶贫与规划、建设、国土等部门共同制定全市危房改造规划,出台了《农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危房改造方案》,保证改造后住房的建设位置、住房面积、公共服务设施等符合乡镇和村庄整体规划,根据每户人口数不同住房面积确定在30—60平方米之间。根据房屋损毁程度分类施策,对C级危房进行维修加固,D级危房全部拆除重建。对D级危房翻建采取两种模式:对人口较多、两代以上共居的贫困户,采取原址翻建的模式;对孤老贫困户,为便于统一照顾,采取集中建设、相邻而居的模式。集中迁建模式在选址时,优先考虑利用村内闲置地块、废弃厂房、学校等作为建设用地,由乡镇统一设计、统一制定方案并招标施工,在设计建设中统筹考虑与村委会、卫生室、文化广场、托儿所等进行有机结合,进行集中照看。

  三、多措并举,加大投入。作为省西部欠发达地区,资金问题是困扰危房改造进程的最大问题,聊城市采取多条腿走路的办法,整合政府和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充分利用各项政策,确保贫困户不花一分钱住上安全房屋。一是充分利用农村危房改造补助资金足额到位,全市两年安排危改补助资金2.5亿元,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危房予以优先改造;二是发动包村部门、参与扶贫企业和社会各界进行捐建;三是创新模式,盘活土地资产进行融资。整理利用集体荒地、废弃坑塘等土地进行集中建房,置换孤老贫困户宅基地进行抵押,由市土地储备发展公司通过质押贷款、增减挂钩等方式筹集资金,从而把危房、荒地等闲置资产转变成财富;四是政府兜底,通过以上方式筹措仍不足的部分,由县(市区)财政实行兜底。据统计,今年全市财政用于贫困户危房改造的补贴资金已达7500万元。

  四、压实责任,严格考核。一是严把质量标准,建立健全检查验收体系,做到图纸、标准、设计、施工、监管“五统一”,由县住建局牵头,相关部门组成督导组,深入各村督查工程质量安全,确保改造后的房屋全部达到规定的抗震要求。二是确保资金安全,严格履行招标程序,改造资金由乡镇全程监管使用,实行专项管理、专账核算、专款专用,严禁以任何理由、任何方式截留、滞留、挤占、挪用和套改农村危房改造工作资金,并定期对资金管理和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发挥好审计监督和群众监督作用,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并严肃问责。三是加快推进进度,实行危房改造月考核制度,对没有按进度实施的县(市区)进行单独调度,对在规定时间内没有完成的进行诫勉,确保按质按量完成危房改造任务。目前,东昌府区、经济开发区已率先全部完成贫困户危房改造任务。(聊城市扶贫办)

  蒙阴县以文化扶贫助推精准脱贫

  蒙阴县自觉继承和弘扬沂蒙精神,以文化扶贫为脱贫攻坚注入持续动力,让贫困群众既富“钱袋”、又富“脑袋”。在全面托清底数基础上,逐村建立文化扶贫档案,明确“三个确保”目标:确保2016年全部贫困村解决无文化设施问题,每村一年免费送2场戏、有2名文化活动带头人、有2支广场舞队伍、有2套移动音响设备,贫困户至少看上1场免费文艺演出、得到1件文化娱乐用品;确保2017年,全部贫困村建有室内外文化设施,60%的村有演出小团队,群众性文化活动广泛开展;确保2018年,各项文化指标达到全市全省先进水平。

  一、坚持以文化人,激发脱贫致富源动力。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志。推动扶贫开发,关键还是让贫困群众树立脱贫之志、掌握致富之技。一是在扶“志”上出实招。利用乡镇、村办公场所和闲置资源,大力建设历史文化展室、村情民俗馆,全方位展现历史沿革、民俗资源、红色文化、特色物产,留住乡村记忆,引导干部群众在传承沂蒙精神中认清历史责任、强化现实担当,在今夕对比中厘清发展思路、增强脱贫致富信心。目前,全县已建成乡镇文化展示室4个、正在建设3个,26个村情民俗馆投入使用。二是在扶“知”上求实效。在巩固提升义务教育教学质量的同时,注重发挥文化育人作用,围绕种养加、电子商务、乡村旅游等特色产业,精心挑选一批农民群众看得懂、用得上的图书音像,实施送学上门。累计为贫困村配送图书5万册、音像资料1300套,农民群众不出村就能了解致富信息、提高致富本领。三是在扶“德”上下真功。大力加强贤孝文化建设,深入开展“知恩、感恩、报恩”教育,倡树尊老、敬老、爱老良好社会风尚,今年组织30个庄户剧团,围绕“脱贫致富、孝老爱亲、城乡生活新变化”,创作小戏、小品170个,下乡演出450场次。

  二、坚持以文富民,探索文化脱贫新路径。发挥贫困地区自身文化特色、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在发展文化产业上开辟文化富民新路径。一是放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经济价值。借助沂蒙煎饼民俗被列为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强大品牌影响力,坚持非遗保护、产业发展、脱贫攻坚协调共进。以煎饼加工龙头企业——六姐妹食品公司为依托,投资380万元建设山东煎饼博物馆,鼓励企业与贫困村、贫困户结帮扶对子,在贫困村发展小麦、玉米、小米种植基地2500亩,建立加工点15个,直接带动加工煎饼贫困户390户,吸纳贫困人口在企业就业60多人。二是把民俗文化做成富民产业。以合作社和农村能人为依托,大力发展虎头鞋、虎头帽、沂蒙荷包、鞋垫等富有沂蒙特色的手工艺品。魏城社区由本村能人牵头,免费提供加工材料,组织25户贫困户制作虎头鞋、虎头帽,贫困群众在家门口每天能挣到五、六十元加工费。云蒙湖库区贾家花园村贫困户李桂霞,因丈夫残疾、孩子幼小,不能外出打工,守着一亩半分地艰难度日,去年以来通过传统手工艺品加工,不仅使自己了脱贫,还带起16个贫困户。目前,全县已发展传统手工艺加工特色村8个,带动贫困户159户。三是实施“文化低保”工程。通过争取上级支持,计划年内对全县5451个贫困户,每户赠送1件文化娱乐用品、2套吉庆春联;为偏远村贫困户免费安装直播星,每个贫困村免费配送1套移动音响;通过送戏下乡,让所有贫困人口至少免费看上1场高质量文艺节目。

  三、坚持以文育人,营造向上向善新风尚。为让农村文化活跃起来、农民精神世界充实起来,坚持不懈补齐贫困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短板”。一是建好文化阵地。按照“建得起、用得上、推得开、可持续”的思路,整合宣传文化、党员教育、科学普及、体育健身等设施,在每个农村社区建设一处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目前已覆盖18个贫困村。支持各村利用村内空闲场所、融入乡村自然风貌建设文化广场大舞台,形成“一村一景”,今年新建成17个,年内覆盖60%的贫困村。二是建好文化队伍。采取走下去教、拉出来练等方式,组织县内文艺骨干下乡村、驻基层,为每个村建起一支广场舞队伍,逐步把广场舞队伍培育成村内文艺小团队,全县文艺演出人员达到3000多人,庄户剧团发展到42个。三是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抓住农闲季节和“五一”、“十一”、春节等节假日,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定期组织基层文艺演出团队集中汇演,深入开展“一村一年一场戏”等活动,送演出到村、送文化上门。庄户剧团自编自导自演,把农村的新鲜事编入文艺节目,身边人讲述身边事、身边事教育身边人,每天活跃在345个行政村,成为一支支“永不走”的党的政策宣传队。(省文化厅)

编辑:刘波